为深化药食同源领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落地,2025年11月8日,第四届药食同源发展大会暨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珠海科技学院国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主办,珠海科技学院承办,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食同源与健康研究分中心、广东省药学会岭南中草药资源专业委员会、广东省食品学会药食同源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药酒专委会、中国酒业协会露酒分会等协办,汇聚多方力量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珠海市副秘书长王玲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珠海科技学院副校长程春梅,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然,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全国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马纯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二级调研员张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司一级主任科员陈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一级调研员辛敏通,(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处长白鸿,国家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郑燕飞,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敏研究员。
大会以“推动药食同源产业创新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核心主题,吸引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食品药品龙头企业等领域的261名代表参会,大家围绕产业发展新机遇、技术创新新路径展开深入交流,为药食同源领域的传承创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珠海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文忠教授主持。
在第四届药食同源发展大会暨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召开之际,校党委书记、理事长廖立国与党委副书记、校长刘鸣共同会见了出席大会的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谢明勇院士及嘉宾代表,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廖立国书记指出药食同源产业是践行大食物观、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纽带,本次大会暨专委会年会由学校承办,既是中国中药协会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成绩的认可,更是推动政校企全面融合创新搭建了交流大平台,学校将此次会议作为凝聚行业智慧、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契机,推动学校大健康与康养教育学科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校长刘鸣对两位院士及嘉宾的莅临指导致以衷心感谢,感谢两位院士对学校药食同源与健康、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此次大会在学校召开必将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期待以此次会议为桥梁,持续深化与院士专家团队的合作,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校党委书记、理事长廖立国(左三),党委副书记、校长刘鸣(右一),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文忠(左一)与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右二)、谢明勇院士(左二)合影
党委委员、副校长程春梅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首先向参会的陈君石院士、谢明勇院士,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及各界代表致以欢迎与感谢,称大会在该校召开是对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的认可。她介绍,学校2004年建校后秉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战略,2025软科排名位列民办高校全国第二、综合类全国第一,连续五年居广东民办高校首位,累计培养11.5万名人才,超75%扎根大湾区产业一线。程春梅提到,学校依托珠海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发展大健康领域,生命科学学院以药食同源为学科核心,有27名教授、68名博士,建10余个省部级平台,聚焦岭南特色药食同源资源,获72项专利且14项转化,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连续五年全校第一,超75%就职相关企业。她表示承办大会是荣誉与责任,期待深化合作,联合攻关并输送更多人才。

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程春梅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玲萍代表珠海市人民政府致辞,首先向陈君石院士、谢明勇院士及参会专家、企业家致以敬意与欢迎,感谢珠海科技学院高效筹备保障大会举办。王副秘书长指出珠海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正加速成为药食同源产业创新高地,2024年相关产业产值达180亿元,培育润康药业、丽珠制药等骨干企业,建成15个研发中心、8个生产基地,形成涵盖三大类近200个品种的产业集群。珠海还出台专项政策,对药食同源国家级科研项目最高配套100万元,新建省级以上检测平台奖励150万元,并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优势推动跨境产业协同与标准互认。她强调,珠海科技学院通过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药食同源与健康研究分中心,近五年获174项各级科研项目、2.7亿元经费,为产业提供关键支撑。珠海将持续优化环境,期待以大会为契机深化合作,打造全国领先的药食同源产业创新高地。

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玲萍代表珠海市人民政府致辞
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在致辞中指出,药食同源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强调,产业发展需坚守文化根基与安全底线,同时以现代科技赋能创新,针对当前存在的标准缺失、安全性数据不足、虚假宣传等问题,呼吁业界共同发力破解,携手打造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致辞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代表王志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全国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马纯良等领导也先后致辞,分别从政策支持、安全评估、标准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为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强调要坚持安全底线、以功效为核心导向,构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与保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代表王志钢致辞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致辞

全国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马纯良致辞

珠海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文忠教授主持开幕式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以《药食同源行业发展寄语》为主题,围绕药食同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关键观点。他着重强调,行业需先规范核心名词使用,明确“食药物质”是食品安全法界定的官方表述,产业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必须聚焦食品范畴,避免概念混淆导致的发展偏差。在分析产业现状时,他指出当前药食同源产业既迎来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长的空前机遇,也面临三大核心挑战:食药物质健康效应基础研究滞后、产品形式单一且技术水平较低、健康声称受限于政策与研究支撑不足而难以规范落地。为此,他呼吁企业与科研工作者加强深度协作,以科学研究夯实健康效应证据链,为合规健康声称提供支撑;同时期待政府相关部门跨领域协同发力,加快完善健康声称相关政策体系,为产业规范发展扫清制度障碍。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为大会作《药食同源行业发展寄语》报告
中国工程院谢明勇院士以《发展药食同源产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题,系统分析了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功效评价不规范、技术转化效率低”等痛点,提出“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解决方案,并分享了团队在发酵食品微生物群落优化、药食同源物质功效解析方面的最新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作《发展食药同源产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报告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周然主席以《从经方到美食—一碗“头脑”中的药食同源》为主题,结合山西传统药膳文化,解读了药食同源智慧的当代价值,为产业“文化赋能创新”提供新思路。
本环节由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敏研究员主持。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然作报告

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敏研究员主持大会报告
随后进入圆桌讨论环节,本场讨论以“国产复方配伍保健食品备案相关工作”为核心议题,邀请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处长白鸿、中国中药协会药酒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刘根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科技开发处副处长田纪祥、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经理赵宏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李洪梅等业界权威嘉宾围坐对话。各位嘉宾结合政策实践、行业研究与企业经验,围绕复方配方合理性评估、备案流程优化、技术标准衔接等关键问题深入探讨,同时针对现场企业代表提出的备案申报中的技术难点、政策解读困惑等实际诉求,逐一细致回应、精准解答,为企业合规推进复方保健食品备案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与实操参考。白鸿介绍了复方配伍保健食品备案工作的背景与基础研究情况,分享了基准组方的基本原则。与会嘉宾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中医理论支撑、现代科学验证、企业研发实践、政策落地实施等角度,就备案制核心的原料名单、功能声称、组方设计、审评标准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企业代表分享了在产品研发中的痛点与诉求,专家学者则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形成了多方共识,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完善与落地提供了有益参考。本环节由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敏研究员主持。

圆桌讨论:国产复方配伍保健食品备案相关工作
在主题报告环节,分别来自政策监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及高校的12位代表齐聚讲台,围绕“食药物质政策管理”“技术创新研究”“产业实践应用”三大核心方向依次登台作报告。这些报告既有政策监管层面的解读与指引,又有科研领域的前沿技术突破分享,更有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总结,内容覆盖药食同源产业从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到产品转化、市场应用的全链条,为参会代表呈现了一场兼具专业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知识盛宴,进一步打通了政策、科研、产业、教学与应用间的衔接壁垒,为推动药食同源领域“政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该环节分别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田纪祥副所长、珠海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文忠教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张水寒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钱丹研究员等依次主持。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司陈波处长以《食药物质目录管理实践与思考》为题,系统梳理食药物质管理的历史沿革与纳入标准,介绍了产业应用成效—2024年化橘红纳入目录后,广东相关产业年产值超100亿元,带动35万从业人员。他还针对传统使用与现代工艺协调、健康声称探索等行业痛点,明确了水提工艺应用、标准化声称用语等解决方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司陈波处长作报告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辛敏通一级调研员解读保健食品相关法规,阐述了注册与备案双轨管理模式,详解生产许可、上市后监管等关键环节。他介绍,目前我国有效保健食品注册证书达1.1万张,备案数2.3万件,通过“两进一提升”、智慧监管等创新举措,实现行业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保健食品注册处辛敏通一级调研员作保健食品相关政策解读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张磊研究员聚焦食药物质健康风险研究,分享了国际健康声称经验,提出我国将构建食养声称用语词库,开展试点推广,平衡消费者需求、行业发展与食品安全管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张磊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冯峰研究员介绍《药食同源产品质量检测及分级技术研究进展》,通过金银花掺假鉴别、阿胶成分检测等案例,展现仪器检测在质量控制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目前已建立涵盖农药残留、非法添加物等多类指标的检测体系,同时探索基于矿质元素、同位素等技术的产地溯源与质量分级方法。

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冯峰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董政起研究员围绕“药食同源科技创新思考与实践”,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展现我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提出应将药食同源产品作为独立类别,聚焦主动健康功能,解决治未病科学证明、传统功效现代阐释等关键问题,并分享了有机种植、种质创新等研究热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董政起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晋主任解读《中医食养药膳评价指标》的构建与意义,介绍了涵盖感官、食养价值、成分等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标准已发布并入选知网高影响力榜单,为药膳安全健康提供明确依据。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晋主任解读《中医食养药膳评价指标》的构建与意义
中山大学杨得坡教授分享广陈皮相关研究,重点介绍茶枝柑胎提取物的制备工艺与产品开发,证实陈皮苷、橙皮素等成分具有显著止咳化痰功效,为相关产业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中山大学药学院杨得坡教授作报告
中国酒业协会王旭亮秘书长分析《新时期下露酒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指出露酒作为第三大酒种,2025年底产业规模预计超400亿元,增速保持20%以上。他强调露酒与药食同源的深度关联,其“功能场景化”发展思路为行业提供借鉴。

中国酒业协会王旭亮秘书长作报告
广东润康药业有限公司钟泽斌董事长从企业视角分享《药膳食疗实现医养融合》,指出2027年食疗滋补市场规模将接近8000亿元,针对不同消费人群需求,提出产品形态生活化、基于体质开发等解决路径,已与同仁堂、广州酒家等企业达成合作。

广东润康药业有限公司钟泽斌董事长作报告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融融副研究员、珠海科技学院吴威教授、阿衣古丽・阿力木博士等分别围绕多组学技术应用、解酒保肝方剂研发、新会陈皮陈化研究等主题分享成果,展现了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活力。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融融副研究员作报告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吴威教授作报告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阿衣古丽・阿力木博士作报告
第四届药食同源发展大会暨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全天的深度交流中圆满落幕。作为一场汇聚政策权威、学术前沿与产业实践的行业盛会,大会不仅通过开幕致辞凝聚多方共识,依托两位工程院院士的主旨报告明晰产业方向,更以圆桌讨论破解复方保健食品备案难题,专场报告搭建起政策解读、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的桥梁——从食药物质目录管理实践到露酒产业趋势分析,从多组学技术应用到岭南特色药食同源资源研发,每一项分享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与方案。珠海科技学院作为承办方,以扎实的学科优势与产教融合成果,为大会提供了高质量保障,也进一步深化了学校与药食同源领域各界的协同联系。
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新共识、探索了新路径,更搭建起“政产学研用”深度协同的长效交流平台。未来,随着各方对大会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必将推动药食同源产业在标准化建设、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上实现新突破,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