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院系新闻

生命科学学院:产教融合,多效并举,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25/05/14    浏览次数:11
初审:黄成飞 复审:孟凡欣 终审:胡文忠

生命科学学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学校建设一流创新性、应用型大学为目标,践行“爱国 勤奋 和谐 创新”校训,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需求,以人才强院、科技强院、创新强院为发展理念,确定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人才培养的优先地位,以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为主线,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为契机,以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为依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成功构建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党建领航,双融双促,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示范、向心、牵手、朋辈”的四大领航工程,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双融双促,推动党员亮身份、记使命,争当模范先锋。经多年建设与发展,教工第一党支部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广东省高校首批“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广东省委教育工委首批“样板党支部”、广东省委教育工委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珠海市直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同时,还荣获广东省委教育工委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案例评选活动三等奖、广东省民办高校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育驱动教学、科研创新发展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博士及以上优秀人才。自2021年以来学院共引进博士、博后等优秀人才40名。


近2年以来,47人入选学校“三个层次”人才建设工程,其中第一个层次有18人、第二个层次有21人、第三个层次有8人;11人入选博士提升计划。


学院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层次,支持11位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115人,现有专任教师98人,具有教授27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66人;留学归国博士6人。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6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优秀专家1人、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侨办高等学校“优秀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2人、珠海市特聘学者1人等优秀人才。

在教师队伍中,有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助理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博士/博士后、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博士、熊本大学博士、美国密苏里大学博士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后、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博后/助理教授、香港大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澳门大学博士、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先进光源访问学者等海外留学与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倡导和组建由具有不同专业教育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建交叉科研团队,支持和鼓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学院成立申报项目指导专家组,对申报项目材料进行评审和指导,有效提高了项目申报立项成功获批率。多年来,主持承担科研项目359项,其中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项目1项、国家工信部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子项目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2项,横向项目156项,科研经费达6026.88万元。发表科研论文729篇,其中SCI/EI收录35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2件、申请国家专利124件。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实现专利技术成果转化12项。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创新驱动强建设,产教融合育人才

学院现有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学、药物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10个本科专业。


2023年成功举办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

在专业建设方面:制药工程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民办教育发展重点专业;应用化学专业被认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药学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无机化学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化工原理和中药学分别被认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中药学和物理化学分别被认定为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有机化学被认定为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仪器分析被认定为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无机化学被认定为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在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主持承担教改项目117项,总经费达852.3万元。获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发表教研论文162篇,主编出版教材与专著36部,主编出版全国应用型本科特色教材6部、教育部规划教材1部。在一流专业建设方面:2023年成功举办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邀请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制药工程专业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华东理工大学宋恭华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姚日生教授,四川大学宋航教授,武汉工程大学张珩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汪晴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徐菁利教授,郑州大学章亚东教授,西北大学薛伟明教授等8名教育部药学类教指委员莅临指导。通过研讨,专业建设更加明确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三大理念,主动对标中国教育工程认证标准要求,建立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教师责任与评价机制以及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辐射带动了学院10个本科专业建设水平。

作为委员单位,承办了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药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2024年全体委员会议。来自广东省高校9所、港澳高校5所等单位共20名委员,8名特邀领导和嘉宾参加了会议。

作为委员单位,承办了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药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2024年全体委员会议


学院院长在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药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2024年全体委员会议上作报告

2024年11月16日,胡文忠教授与曹晖教授共同主编的《药食同源物质现代研究与应用》,曹晖教授、胡文忠教授、王孝涛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物质图典》成功出版并举办了两部新书发布会,两部著作的编辑代表各自的出版社莅临发布会现场,祝贺新书成功出版。

胡文忠教授与曹晖教授共同主编的《药食同源物质现代研究与应用》,曹晖教授、胡文忠教授、王孝涛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物质图典》成功出版并举办了两部新书发布会

基于学院10个本科专业建设的特点,组建了由吉林大学滕利荣教授、暨南大学曹晖教授、中山大学胡文浩教授、厦门大学杨勇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汪晴教授、南京大学华子春教授、沈阳药科大学夏焕章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李汴生教授、澳门大学李绍平教授、广东药科大学胡坤教授、吉林大学宋志光教授以及丽珠集团中药事业部总经理、四川光大制药董事长兼总经理蔡信福、汤臣倍健透明工厂(珠海)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良平等9名知名高校教授及2名行业专家组成的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并成功举办了首届生命领域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

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生命领域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

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学院分别在珠海斗门、学校建立了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种植园,它是集于教学、科研、实践、劳动于一体,是学院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是推进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是课堂理论教学与种植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起点。


副校长孙巧耘在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种植园开园仪式上致辞

学院在多年建设中,获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药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在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应用等3项教学成果奖受邀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交流与展出(珠海),同时,珠海科技学院—丽珠医药集团大学生实践基地入选“校企合作”双百计划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展出交流(南京)。珠海科技学院—金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珠海科技学院—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食品类专业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珠海科技学院—丽珠医药集团研究有限公司药学类专业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分别被评为广东省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应用型高等院校实验教学发展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翻转课堂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方法在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分别入选广东省教育厅教改项目。

以教学、科研为抓手,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拥有广东省生物工程特色重点学科,珠海市应用化学优势学科,重点建设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两个硕士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自2014年以来,与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生物工程/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共126人,已毕业研究生85人,现有在读研究生41人。近四年,我院研究生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39人次,获国家奖学金3人,获研究生优秀奖学金9人次。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23篇。

学院主办首届大健康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

学院主办第二届食品营养与健康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

强化教学平台建设,多元化提升教学质量

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具有药学基础、药物分析、药物制剂、食品安全检测、新型药物与保健食品研发、材料与化工、应用电化学等实验研究条件,同时,具有应用化学、材料合成与制备、新能源材料研发与检测等研究条件。拥有实验室和研究室101个,面积8171m2,仪器设备2410台件,价值5000多万元。

学院实验研究公共环境建设

学院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设有生物分离分析中心、波谱色谱分析检测中心、药物制剂研发中心、细胞培养工程中心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电化学分析中心等多个公共研究和实验教学大平台,拥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三重四级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流式细胞仪、全新纳微米激光粒度分析仪、半制备液相色谱仪、全自动薄层点样仪、毛细管流变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多功能提取罐、旋转压片机、全自动胶囊填充机、超高压微射流纳米均质机、生物发酵罐、软胶囊机、多用途高效离心机、电脑微波超声波组合合成萃取仪等大型先进仪器设备。

教学与科学研究共享大平台

充分发挥科研和服务平台作用,搭建优质共享大平台

学院拥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食同源与健康研究分中心、国家级材料与化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广东省普通高校天然产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绿色聚氨酯胶粘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珠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珠海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珠海市新型给药系统重点实验室等研究与服务平台。基于校企友好合作基础,联合建立了珠澳中医药与生命健康联合实验室(与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合作)、广东新会陈皮研究院(与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琴澳生命健康研究院(与珠海横琴澳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生物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珠海宝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天然药物研究中心(与盈科瑞(横琴)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药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与珠海津之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等6个共建共享研发平台。

学校党委书记、理事长廖立国教授与专家共同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揭牌

学校党委书记、理事长廖立国教授与专家共同为广东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揭牌

学院积极与澳门科技大学开展科技合作,落实学校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与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合作建立珠澳中医药与生命健康联合实验室,通过整合两院优质创新要素,主动对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中医药产业需求,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攻关等方面与澳科大联动,助力中医药产业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中的作用,围绕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析、药食同源产品研发、现代食品分析及加工技术等多个方向展开合作研究,还将依托联合实验室,在学术交流、课题申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学院组建多个博士团队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广东省药学会岭南中草药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带领谈对赴茂名市就化橘红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利用以及市场状况考察,同时,学院院长带领博士团到汤臣倍健有限公司、丽珠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强竞农业集团公司、普米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际健康港、珠海宝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珠海碧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路博润添加剂(珠海)有限公司、珠海市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00多家企业考察调研,就校企产学研基地建设、联合人才培养以及科技项目合作等方面进行有效交流,达成多项校企意向和实质落地科技项目。

多年来,学院与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丽珠医药集团、汤臣倍健、联邦制药、深圳奥萨、裕田霸力、珠海澜诺、东莞天球等162多家企业合作,联合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开展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合作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提供检测和技术咨询3500余次,技术服务2500余项。承办了高级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280人次,科技支持珠海津之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获广东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入库企业。

学院成功与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广东新会陈皮研究院

学院与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共建珠澳中医药与生命健康联合实验室

学院与珠海横琴澳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琴澳生命健康研究院

政校企联动,多维合作实现产学研融通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多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国内与国际学术会议300人次,利用已有学科平台建设基础和学术资源主办和承办学术会议。接待政府、企业、研究院所、兄弟院校、中小学等参观达5000余人次。同时助力学校大健康产业学院、大健康研发中心以及老年大学建设。

多年来,承办了第四届、第六届生物医药与制药学国际学术会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保健品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广东省药学会岭南中草药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三/第四届学术年会,药食同源与大健康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4年全体委员会议,首届大健康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第二届食品营养与健康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2018年碳点研究进展研讨会,第十四届广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学术年会,2023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生物材料高端论坛。作为大会主席单位,主持策划了第一届(2018)、第二届(2019)、第三届(2020)中华民族医药与产业发展论坛(澳门),2021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峰会,2021年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年会暨分中心建设交流会。

学院承办广东省药学会岭南中草药资源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专委会成立大会

学院承办广东省食品学会药食同源与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学院承办药食同源与大健康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

学院承办2023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生物材料高端论坛

学院教师现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满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药学会岭南中草药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食品学会药食同源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澳门)民族医药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医药文化协会生物医学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广东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食品分会副会长、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珠海市药学会制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多年来,学院接待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以及珠海市等各级政府领导、企业家、科研院所专家等领导与学者来访3500余人次。

长胡文忠(左一)在第三届药食同源发展大会暨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委会年会上作主旨报告,并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右三)合影留念   

产教融合,科创实践结硕果,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学院实施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班导师制,指导学生认知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在2024年毕业生考研中,梅6-610宿舍4人全员考取研究生,梅6-614宿舍3人考取研究生。诞生了两个考研明星宿舍,为在校积极备战考研同学起了很好的鼓舞作用。

截止目前,生命科学学院共培养本科生6385人,其中943人考取了118所境内外高校硕士研究生,平均考研率13%。这些同学被国内89所高校录取732名、国外19所院校录取32名、10所香港和澳门高校录取66名。

考入国内高校按人数排名TOP10(442人)

考入国外高校QS排名TOP10 (19人)

考入港澳高校按QS排名TOP10(67人)

基于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基地建设,组织多批学生到汤臣倍健、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金发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开展认知实习100余场,100余名学生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024年以“访企拓岗”为重点,举办了实习就业专场招聘会,60家企业提供实习就业岗位912个。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占专业比率85%,结合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学习新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企业满意度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学生企业用人满意度达97.5%。毕业生主要就业企业包括: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裕田霸力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澜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

2024年10月18日,学院积极响应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双百行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携手珠海市南水镇党委,共同举办“党建强链,校企同行——校企合作,推动“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多年来,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优化人才培养的体系架构下,精心营造一种浓郁而富有活力的科创实践氛围,全力推动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精心打造独具魅力的特色品牌,旨在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探索,把创新教育教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基于学院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药食科创文化节。

2024年,生命科学学院结合药学与食品类、化学与材料类本科专业的特色,举办了第一届生命科创节,设有药食文化科创赛道、绿色化学科创赛道,科创节共邀请30家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和行业发展提供100项命题,参赛学生接单答题,这些命题是来自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来自产业发展的需要,这种校企科创合作方式是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奠定基础。通过举办药食科创文化节和生命科创节,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新,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实验创新设计及产品研发能力,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326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级94项,参与学生人数1956人次。广东省“攀登计划”大学生专项基金项目15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46项,其中国际级2项,国家级76项,省级148项。获奖学生人数1230人次。

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金奖

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金奖

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黄祉伟

入学年份:2007年

本科专业:应用化学

现任职单位/职务: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高级主管工程师

个人简介:广汽丰田高级主管工程师、在读硕士,广东省中级工程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工程师,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专家。深耕汽车涂装及防腐工艺10余年,获国家专利5项,发表论文20余篇(含核心1篇),累计工艺改善降本数百万。

社会任职涵盖珠海科技学院校友会秘书长、中国表面工程协会专家、《中国工业涂装技术装备与材料采购手册》主编编委等。主导参与5项国家/行业标准修制定,如《金属覆盖层钢铁无六价铬处理锌电镀层》等。获全国行业奖项4项(如MF材涂联动峰会二等奖)、公司级奖项20余项(广汽集团青年科技标兵等)。多次参与科技项目评审,如《汽车老化技术手册》初稿评审及行业标准修订会议。

姓名:张峻榕

性别:女

入学年份:2008年

本科专业:制药工程

现任职单位/职务:珠海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任教师

求学经历:吉林大学博士

个人简介: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在2021年获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归母校任教,现为生命科学学院专任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珠海科技学院大健康产业项目(90万元)和新会陈皮化学成分研究(50万元)等多项科研课题,并参与贝塔酸抗疲劳功效研究(6万元)等横向项目,在药食同源产品研发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在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和优秀班主任称号,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育人情怀。


姓名:黄聪

性别:男

入学年份:2007年

本科专业:制药工程

现任职单位/职务:珠海暖色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个人简介:深耕品牌公关领域十余年,2013年创办珠海暖色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作为OPPO、华为、三星等通讯品牌及中国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珠海区战略合作伙伴,累计执行超1000场品牌活动,包括粤港澳超模大赛、品牌发布会等大型项目。2024年创立珠海久兴科技有限公司,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品牌公关生态闭环。现任吉珠校友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珠科珠海校友会药学与食品科学学院会长,持续推动行业创新与校友联动。